惜字如金寡默之人,偶爾一個簡短的回應也足以讓人驚喜
樂於以文字分享的人,即使寫的再感性真誠,久了只會顯得平凡
因為文字回應帶來的驚喜也是種效用,當然也符合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說來說去,還是人類偉大又劣等的習慣性使然
當習慣對方經常性的回應之後
有沒有得到對方的回應,或是要不要回覆對方的回應,這些都愈來愈不重要了,習慣讓回應變的不再具有價值
反之很久沒聯絡甚至意想外的人偶爾天外一句回應便足以帶來極大驚喜,因為不習慣他的回應
等到這個意想外的人出現經常性回應之後,情況將回到本段第二行跟第三行
以經濟的術語來說就是
「每增加一個他的回應,所帶來的效用(驚喜)已經愈來愈小 → 邊際效用遞減」
更要說下去的話,這也都是資訊不對稱造成的
人跟人之間永遠都是資訊不對稱,誰也無法知道對方心底在想什麼
自己一定能掌握所有關於自己的資訊,卻永遠缺乏關於對方的資訊,所以會對自已以外的人感到好奇
當對方經常性的回應出現時,意即對方正經常性地提供對方個體的資訊給自己
代表資訊不對稱的情形正在縮小,也不會像一開始一樣感到好奇了
所以原則上做一個不愛回應、沉默接受所有來自對方訊息的人是最好的選擇
可以一直保持對方對自己回應的高效用與好奇心
我總是做不到,也許是有太多東西想講了,老是在做回應的動作
也許那些回應早已不受到他人的重視,卻因為資訊不對稱的關係我並不曉得,進而降低自己回應的價值
上面的角度是從接收者的角度來看
從發送者的角度來看,所有發出的訊息內含的都是一種期待
期待對方接收到自己發出的訊息(心情抒發、憤怒、抱怨等等)後加以回應
所謂發送者的角度其實也只是相對的,一個人可以同時共存兩種身分而不衝突
B接收到A主動發出的訊息,A是發送者,B是接收者
B回覆A的訊息給A,B在此時成為發送者,A成為接收者
總之當成為發送者時內含的都是一種期待,期待收到回應
但是上上段又提到,做個不愛回應、沉默接受所有來自對方訊息的人最好
那這樣發送者不是會滿懷失望嗎?誰還要當發送者?
只要把期待丟掉就不會有失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